附件1:都匀毛尖茶文化在社会中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分析
一、调查问卷(部分含追问或反问,在这没有体现) 1. 您的年龄段是? □ A. 18-25岁 □ B. 26-35岁 □ C. 36-50岁 □ D. 51-65岁 □ E. 65岁以上 2. 您是否知道都匀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? □ A. 很清楚 □ B. 听说过 □ C. 不太清楚 □ D. 完全不知道 3. 您能准确描述都匀毛尖"三绿透黄色"的品质特征吗? □ A. 能详细描述 □ B. 大致了解 □ C. 听说过但不清楚 □ D. 完全不知道 4. 您对都匀毛尖的传统制作工艺了解多少? □ A. 非常了解 □ B. 了解一些 □ C. 只听说过 □ D. 完全不了解 5. 您主要通过什么渠道了解都匀毛尖?(可多选) □ A. 家庭影响 □ B. 学校教育 □ C. 社交媒体 □ D. 传统媒体 □ E. 朋友介绍 □ F. 茶叶购买 6. 您认为传承都匀毛尖茶文化的重要性如何? □ A. 非常重要 □ B. 比较重要 □ C. 一般 □ D. 不重要 7. 您是否愿意参与都匀毛尖茶文化的传播活动? □ A. 非常愿意 □ B. 愿意尝试 □ C. 看情况 □ D. 不感兴趣
二、调查方法 面对面问卷调查法:在都匀市核心商圈、公园、社区及茶叶市场等区域,采用随机抽样方式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。共发放问卷207份,回收有效问卷102份,有效回收率约为50%。问卷内容涵盖受访者基本信息、对都匀毛尖的认知程度及对茶文化传承的看法。
三、调查结果
注:第一题数据存在错误,“/”前数据应该除以2
四、跨群体比较分析结论 核心发现: 认知广度与深度呈负相关:年轻群体(18-35岁)对都匀毛尖的知晓率高(92%),但对品质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深度认知明显不足(仅28%能准确描述品质特征)。 信息渠道的代际分化:中老年群体主要依靠"家庭影响"(65%)和"传统媒体"(45%)获取信息;青年群体则依赖"社交媒体"(78%)和"朋友介绍"(52%)。 传承意愿与认知深度正相关:对茶文化了解越深的群体,认为传承"非常重要"的比例越高(36-50岁群体达85%),且参与传播的意愿更强烈。 文化断层现象明显:在"传统制作工艺"认知上,51岁以上群体了解程度(62%)显著高于18-25岁群体(15%),表明核心技艺的代际传承面临挑战。 策略建议: 针对年轻群体,开发符合其信息获取习惯的短视频、社交媒体内容,将深度的茶文化知识进行"轻量化"包装。 打造体验式茶文化空间,降低参与门槛,让年轻人通过互动体验建立与茶文化的情感连接。 建立"老中青"传帮带机制,鼓励中老年茶文化爱好者通过社区活动、工作坊等形式向年轻人传授相关知识。
三、都匀毛尖茶文化认知呈现显著代际差异 中老年群体(45岁以上):深度认知与情感依附 访谈与问卷数据显示,中老年群体,尤其是55岁以上的本地居民,对都匀毛尖展现出极高的认知度和深厚的情感。他们不仅能准确描述毛尖“三绿透黄色”的外形特征和“清嫩、回甘”的口感,更能讲述“毛主席命名”等历史故事。对他们而言,毛尖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是待客之道的核心,是乡土记忆的载体。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(王先生)在访谈中动情地说:“每天不泡一杯毛尖,就觉得这一天少了点什么。它不只是茶,是家乡的味道。” 青年群体(18-35岁):浅层认知与符号化印象 相比之下,青年群体的认知则相对浅层和符号化。超过80%的年轻受访者知道“都匀毛尖是名茶”,但仅约30%能准确说出其核心特点。他们的认知渠道多来自家庭影响、社交媒体推送或作为“特产礼品”的被动接收。他们将毛尖更多地视为一个“地方知名品牌”或“高端礼品”,而非一种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。访谈中,一位24岁的设计师(李女士)表示:“我知道它很好,但总觉得泡茶很麻烦,而且周围的咖啡馆、奶茶店更吸引我和我的朋友。” 中年群体(35-45岁):桥梁与矛盾体 中年群体处于二者之间,他们既有从小接触的家庭熏陶,又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快节奏压力。他们是重要的消费群体,但消费行为更趋于“场景化”(如商务接待、重要节庆)。他们对茶文化有一定了解,但主动深入学习和传播的动力不足,扮演着承上启下的“桥梁”角色,但这座桥梁的通行效率有待提高。